忙碌的生活,往往會讓自己的心靈變的更加的空虛,彷彿生活除了工作就是家庭,沒有私人的空間
,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。所以為了讓這樣的情況變少,我覺得可以多看一點書來充實一下自己。
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了味人民服務:從小麵攤到五星級餐館的奇妙歷程 ,覺得內容很不錯,雖然價格不貴
但還是習慣性的比價一下
,後來找到了在博客來賣的味人民服務:從小麵攤到五星級餐館的奇妙歷程 價格看起來粉優惠,所以就直接下單將
味人民服務:從小麵攤到五星級餐館的奇妙歷程
買回來看喔。
和我一樣對味人民服務:從小麵攤到五星級餐館的奇妙歷程有興趣的朋友,提供給你們網頁參考看看喔。
味人民服務:從小麵攤到五星級餐館的奇妙歷程
商品網址: 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assp.php/readgirl0001/products/0010476124
商品訊息功能:
商品訊息描述:
《出版人週刊》、《克科斯評論》、《時人》雜誌推薦
二○○八年美食世界飲食書獎--最佳中國飲食書獎
《匹茲堡郵報》(Pittsburgh Post-Gazette)年度最佳二十本書之一
從小籠包體會中國美食滋味,生動披露幽默的跨文化觀察
?
畢業於長春藤名校的林留自搬至中國後,發現「除了寫作,中國食物成了她第二狂愛的事物」。然而,她的父母從台灣移民至美國,把女兒送到名校就讀,可不是為了讓她謀得「中國地位最卑微的工作--廚師」。從進入廚藝學校學習、在麵館打工、包餃子;或兼職飲食評論家時,驚訝於餐廳老闆的公然行賄,但在品嚐生殖器官等奇特食物時卻毫無懼色……所有的滋味都在書中一一呈現;書中不僅是食譜,也寫出她所看到中國近年崛起的風貌,以及社會百態。
「在中國,70?們談論的話題都有關飲食,而飲食又是中式文化的精髓。中國近十年來的改變如此巨大,帶動飲食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」美籍華裔作家林留清怡如此感嘆。
出生於芝加哥,後來隨父母遷居聖地牙哥,大學就讀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,並獲得新聞碩士。由於父親是臺灣人,母親是廣西的外省人,小時候常回臺灣,感覺到母親的故鄉是個「禁忌」。後來長大了,中國也開放了,就想去中國看看。首次到中國是在她大一的時候。當時中國的社會還很保守,她像個異類。新聞碩士畢業後,又再想回去看看,發現中國已經在巨變中,也引發她想親身深入瞭解的興趣。
從2000年動身前往,她在中國住了8年,她記得父親常說的俗話「吃飯皇帝大」,以及母親教的「民以食為天」,便決定從中華美食下手。
林留清怡在中國為新聞周刊和紐約時報供稿,並且是知名美食評介Zagat的編輯,以及旅遊權威Frommer’s北京版的共同作者,所以得以擁有獨特的視角,來觀察中國的社會變遷。
她在書中寫了拜師學藝的經歷,包括廚藝學校到鄉野小館,再到大餐館,所有的滋味都在書中一一呈現;書中不僅是食譜,也寫出她所看到中國近年崛起的風貌,以及社會百態。
林留清怡在中國工作生活八年,終於寫成「Serve the People: A Stir-Fried Journey Through China」,以美食來詮釋中國文化的變遷,旗幟鮮明的表達「為人民服務」的美食新主張。
身為旅居北京的美食作家與自由新聞工作者,林留清怡擁有近距離目睹中國飲食精采場面的絕佳機會。當她決定進入當地的烹飪學校就讀(一個沒有暖氣的學校,裡頭連個量杯也沒有),也等於親入了戰場。在《為人民服務》中,林留以充滿懷念的筆觸、令人讀之垂涎的文字,記錄下今日中國精采的烹飪之旅——內容從她身為烹飪學校學生,到麵攤與餃子館做學徒,再到一間時髦的上海餐廳實習。
一路上她所邂逅的人物包括:為了掙得飯碗從其他省分湧入的窮困年輕男女;歷經數十載飢貧動亂、渴求奢侈品的城市中產階級;在廚房與其他層面教導她甚多的良師益友。這些小人物為正歷經文化與經濟全面性轉變的現代中國,提供了令人難忘的片段縮影。
作者簡介
林留清怡 (JEN LIN-LIU)
林留為飲食及文化作家,並為北京廚藝學校暨餐廳「黑芝麻廚房」所有人及創立者。這本《味人民服務》一書,獲得諸如《紐約時報》、《時人》雜誌等眾多出版品的一致讚賞。曾任《新聞周刊》駐上海特派員,現固定為《紐約時報》撰寫美食與藝術的文章。她曾為《Frommer’s》寫了幾本亞洲的旅遊指南,也曾為《華爾街日報》、《Saveur》、《美食與美酒》雜誌、以及《旅遊與休閒》雜誌供稿。北京國際慢食運動的領導人之一,並為幾個餐館獎項評選小組的評審委員,如「聖沛黎洛全球最佳五十間餐館」(San Pellegrino’s World’s 50 Best Restaurants),永利度假集團(Wynn Resorts)顧問。她生長於南加州,擁有哥倫比亞大學都市研究學士學位以及新聞碩士學位,二○○○年時領取傅爾布萊特獎學金首次去到中國。想知道更多關於她的作品的訊息,請上jenlinliu.com與blacksesamekitchen.com網站。
譯者簡介
韓良憶
台灣大學外文系畢,曾任報社編譯與記者多年,目前旅居荷蘭,專事翻譯與寫作。著作有《我在法國西南,有間小屋》、《羅西尼的音樂廚房》、《流浪的味蕾》、《青春食堂》與《鬱金香廚房》等,譯作有《天才的陰暗面》、《第四隻手》、《心靈寫作》、《幸福TM》等書。
商品訊息簡述
:
第一部 烹飪學校
在烹飪學校,我學到一大堆令人咋舌的事實,好比說,吃魚頭可以修護你的腦細胞;吃辣能讓你膚色好看;最好在菜餚臨起鍋前才下味精;美國人吃麵包,所以胖,中國人吃米飯,所以瘦;你在美國當廚師三年,就可以回中國買房子。
我騎著自行車走在一條窄巷裡,經過一間公廁,穿過一扇大門,守門的保安臭著一張臉,來到烹飪學校。我在移居中國第五年時,也就是二00五年十月在這兒註冊入學。學校租用一所中學的教室講課,室內沒有暖氣,讓人越坐越冷。其他人都習慣了公立學校不設暖氣和隔熱設施,一律穿著羽毛衣,只有我在薄外套底下打著哆嗦。
我的同學無精打采地坐在座位上,手裡鬆鬆地捏著一支筆,人人都是一副煩膩又冷漠的模樣。除我以外,在座清一色是男士,年紀從二十到五十不等,多半沒讀完中學。張老師並不介意他們在課堂上接手機,有一回我聽到有位同學在剪指甲,課堂上響起一下又一下帶有節奏的嘰喳嘰喳聲。張老師講課時卻常常瞇眼看著我,他不怎麼高興我跟別人不一樣。
我向他提問題打斷了他,我並沒有舉手,因為這課堂上不時興這一套──學生根本就不該發問。因此我儘量提高嗓門開口就問,「麻煩您把那個字寫清楚一點好嗎?」我經常如此要求。
張老師哼了一聲,用手背抹黑板,然後用正楷重寫了那個字,粉筆發出刺耳的聲音。
有時,我忙著抄下張老師講的話,並未停下來提出疑問。當我在課後溫習筆記時,發覺內容混雜了心理學和中式的陳腔濫調,好不奇異。
「人的味蕾受到幾個不同的因素影響,」張老師宣稱,並一一列舉:年齡、性別、職業和心態,我乖乖地寫下。他解釋說,女人喜歡比較清淡的食物,男人偏好辛辣,女──清淡,男──辛辣,我潦草地用英文記下。
「如果你是在田裡幹活的農夫,常常舉重的東西,你的味蕾就跟坐辦公室的人不一樣。」他補充說。我一邊記下這項資訊,一邊在心裡肯定地嗯了一聲。後來,當我重看筆記時,真懊惱自己當時沒請他就這一點多講解一番。
可是當我發問時,張老師總是不大高興地看我一眼,其他學生則不安地座位上動動身子,我學會跟別人一樣:聽課、點頭、抄筆記。
我們不在課堂上抄寫張老師的見解時,就在廚房裡。廚房設在另一間教室,裡頭加裝了爐頭、瓦斯筒、料理檯、水槽和冰箱,教室有了這些簡單的設備,看來就像較寬敞的典型中國家庭廚房。這廚房寬敞歸寬敞,卻不是那種你會想遊目四顧的空間,你可不想看見磁磚牆上的污垢,這牆壁八成有五年多沒擦洗過了。我估計我們在廚房裡學些真材實料的時間,應可彌補在課堂上浪費的時間。我從未進過中國的職業廚房,它們可是惡名昭彰的吃客禁地,這會兒我卻發覺自己置身於擺滿砧板、炒菜鍋、菜刀和瓶瓶罐罐辣油與蠔油的房間裡。不過,我很快便發現,即便在這間廚房裡,還是有些事物學生只准看不准動手,好比說,烹飪。
我們並沒有動手燒菜,而是坐在擺在教室裡的一條條板凳上,觀察高師傅的一舉一動。高師傅是位老派廚師,以前任職於一家蘇聯式的國營大飯店,國家計畫式經濟告終後,這家大飯店風光不再。高師傅保有舊制度的遺風,燒菜仍愛按照歷久彌新的中國傳統,愛用味精與大量的大豆油。儘管他猛加味精和大豆油──或許正因為如此──他燒的菜好吃極了。
我們看著高師傅燒菜,他那兩隻細瘦的臂膀不斷揮動,好像蚱蜢。我們聽著他一邊用北京土腔嘁嘁喳喳地說明食譜,一邊寫黑板。他將材料分為主料、配料和調料三大類;他偶爾會在主料旁寫明份量,不過一般都是憑著直覺,將材料扔進鍋裡,反正廚房裡一只量杯、一把量匙也沒有。
味人民服務:從小麵攤到五星級餐館的奇妙歷程
商品網址
: 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assp.php/readgirl0001/products/0010476124
留言列表